
美国拉帮结伙应对中方稀土管制 稀土博弈引发美方焦虑!特朗普一向对中国态度强硬,经常把“加税”和“制裁”挂在嘴边。然而深圳配资门户网,在10月12日,他在社交媒体上却突然写下一句让人意外的话:“别担心中国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。”这与他两天前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%关税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是什么让这位一贯咄咄逼人的前总统突然改变口风?答案在于一通被拒绝的电话。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·格里尔公开透露,美方试图就中国新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与中方进行沟通,但电话却被中方明确拒绝。格里尔的语气中流露出明显的焦虑,他坦言自己联系了中方,但被拒绝通话。这种情况在一个超级大国的贸易代表身上发生,本身就耐人寻味。

美国为何如此急切?原因是中国在10月9日宣布加强稀土等关键资源出口管理,直接掐住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命脉。稀土是芯片、新能源汽车、战斗机、导弹制导系统不可或缺的“工业维生素”。美国高端制造业所需的稀土超过80%依赖中国进口。F-35战机的雷达、iPhone的芯片几乎都离不开中国稀土。因此,一旦供应中断,生产线可能被迫停工。

面对这种情况,中方选择不接电话并非意气用事,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节奏。政策刚出台时,细节需要细化,国内各部门和企业也需要时间消化调整。如果急于与美方对话,反而容易被对方带乱节奏,甚至在政策细节上被迫让步。商务部强调,这是“依法依规的正常管理”,不针对任何国家。

特朗普的“变脸”实际上是一种危机公关。他面临双重压力:经济上,稀土供应链波动会推高企业成本,引发股市动荡;政治上,他的支持率与经济表现紧密相关,一旦产业受损,选民可能会倒戈。因此,他迅速从强硬姿态转为“希望帮助中国”的软话,但实际上并未撤销任何关税威胁。

中美这次交锋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博弈逻辑。中方讲究“谋定而后动”,政策出台后先内部协调再对外沟通;而美方则习惯“先发声再调整”,舆论压力一来,态度立刻转弯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治理模式的不同:中国的稳定性确保了政策连贯,而美国的政治生态容易导致策略摇摆。
从历史角度看,中方的这种定力并非偶然。无论是2025年9月马德里中美会谈中的“后到先走”,还是阿拉斯加对话中中方代表长达17分钟的开场发言,都显示了对主动权的把握。此次“电话事件”只是同一种战略思维的延续,通过沉默传递力量,用节奏压制喧嚣。
华尔街日报分析称,稀土供应受阻将影响全球产品交付,美国高科技产业可能面临“断链危机”。甚至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(CSIS)也承认,中国若完全停止中重稀土出口,美国国防工业短期内无力填平缺口。这场“电话风波”虽然没有签订任何协议,却让国际社会看清了谁在真正掌控局面。中方通过一次简单的“拒接”深圳配资门户网,牢牢掌握了外交节奏,而美方的慌乱反应则暴露出其战略焦虑和内部矛盾。当特朗普不得不从“打到底”改为“帮中国”时,中美博弈的主动权已悄然易位。
配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